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2020年内需转暖、出口逆袭,纺织服装工业竞争_香港处理纺织服装_力明显增强!

2021/1/22 16:25:31      点击:482

          2020年,面对疫情挑战,我国纺织服装业总体运行情况如何?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迈入“十四五”时期,纺织服装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中纺圆桌论坛第十五届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学界和业界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纺织服装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在“稳外贸”政策支持下,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顶住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其中纺织品自4月以来连续9个月实现增长,服装自8月后实现逆转。纺织服装出口连续5个月实现增长,直接拉动全国货物贸易整体出口增长1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国货物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

出口竞争力稳定释放,得益于海外市场消费需求的持续改善,但订单回流,更重要的是国内纺织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的巨大“磁吸力”,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纺织业深度调整、提升发展质量的产业实践。
逆势增长9.6%!来自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2912.2亿美元,以同比增长9.6%的好成绩圆满收官。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也相当亮眼。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国内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从行业看,前4个月受疫情影响,我国棉纺织行业生产运行面临严峻挑战,行业处于欠景气状态。5月开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消费市场稳步复苏,行业景气度逐步回升。尤其9月以后,行业产销明显好转,景气指数连续高于枯荣线。

  12月,中国棉纺织行业景气指数53.43。整体看,自4月以后,棉纺织景气指数逐渐呈上升趋势。从各分项指数来看,12月分项指数值均高于枯荣线。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棉行协”)调研了解,12月原料价格上升,加之年底企业补库增多,原料采购量较11月增加;产销存方面,纺纱厂订单基本充足,车间满负荷生产,产品库存较低或无库存。织布厂订单与纺纱厂相比略显不足,由于上游价格上涨传导至坯布端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织布厂利润空间较小。

  进出口方面,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62亿美元,环比增长6.2%。其中纺织品出口122.9亿美元,环比增长2.4%,服装出口139.1亿美元,环比增长10.4%。2020年全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912.2亿美元,同比增长9.6%。其中纺织品出口1538.4亿美元,同比增长29.2%,服装出口1373.8亿美元,同比下降6.4%。可以看出,虽2020年行业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明显好于预期,充分体现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强大韧性和综合竞争力。

  原料采购指数

  12月原料采购指数55.06。从价格看,12月CotlookA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方面,随着经济恢复向好势头继续巩固,市场信心得到提振,国内棉价稳步上涨;化纤短纤方面,粘胶短纤价格在上旬小幅下跌后,于中旬开始发力,涤纶短纤价格中上旬呈上涨趋势,下旬基本保持平稳。从棉纺企业采购情况看,12月原料采购量大增,棉花采购环比增加的幅度高于化纤短纤,这也与原料的基本性能有关。

  具体价格数据,12月CotlookA指数平均值81.02美分/磅,环比上涨3.3美分/磅,国内3128级棉花均价14889元/吨,环比上涨157元/吨;主流粘胶纤维均价10668元/吨,环比上涨77元/吨;1.4D直纺涤纶短纤均价5728元/吨,环比上涨141元/吨。



  原料库存指数

  12月原料库存指数52.40,达2月以来最高值。当月原料价格上涨,棉纺企业订单充足,在对后期市场走势看好预期下,棉纺企业原料采购增加,原料库存有所上升。分品种看,棉花库存上升幅度高于非棉纤维库存。据中棉行协调查企业数据,12月棉花库存量环比上升企业占比为54.28%,环比下降企业占比为27.86%;非棉纤维库存量环比上升企业占比为48.89%,环比下降企业占比为27.29%。

  生产指数

  12月生产指数52.08。当月多数企业设备开台维持前期的满负荷状态,部分因前期订单不足、开台率较低的企业当月开台有所增加。据中棉行协调研了解,当月纺纱厂订单充足,多数企业订单排至春节前,甚至有超卖现象;织布厂订单基本在30-40天左右。为满足下游客户订单需求,棉纺织企业生产“快马加鞭”。据中棉行协调查企业数据,12月纱产量环比上升企业占比为50.24%,布产量环比上升企业占比为47.53%。

  产品销售指数

  12月产品销售指数54.79。当月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带动下游纱布价格跟涨,企业为保障春节后正常生产增加备货,市场销售氛围良好。价格方面,纱线价格涨幅高于坯布。具体看,32支纯棉普梳纱均价22109元/吨,环比上涨4.32%,纯棉坯布(32*32130*702/147"斜纹)均价5.09元/吨,环比上涨0.59%;订单方面,纯棉纱订单稳定,基本可排至春节前,非棉纱订单量增多,部分企业订单排至2月;常规坯布订单约在1个月左右,色织布订单基本可持续1个月,牛仔布订单40天左右;受疫情影响,外贸订单较上年同期下降,降幅较高。

  产品库存指数

  12月产品库存指数54.02。当月市场走货顺畅,棉纺织企业产品库存下降。根据中棉行协调研了解,纺纱厂纱线库存较低,多数企业库存在15天以下或无库存,织布厂坯布库存多在15-40天左右,部分织布厂无库存。整体看,纱线库存下降幅度高于坯布。据中棉行协调查企业数据,12月纱库存量环比下降企业占比为62.76%,布库存量环比下降企业占比为53.55%。

  企业经营指数

  12月企业经营指数53.65,达2020年最高值。当月纱布价格较前期有所上涨,尤其纱线价格上涨幅度较高,纺纱厂利润有所改善。由于上游价格上涨未有效传导至下游,因此织布厂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企业基本维持保本微利生产。据中棉行协调查企业数据,12月主营业务收入环比上升企业占比为69.45%,环比下降企业占比为18.87%;利润总额环比上升企业占比为54.15%,环比下降企业占比为31.70%。

  企业信心指数

  12月企业信心指数53.65,达2020年最高值。当月英国新冠疫情恶化,使得全球经济恢复减缓,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带动资金逃离,企业表示棉花价格可能会有所回落,但下跌空间较小。随着疫苗逐步接种,及国内消费需求有序恢复,下游补库增量逐渐释放,短期内市场呈向好态势,多数企业对于后市持乐观谨慎态度。也有部分企业认为国内外疫情形势趋紧,不确定因素增加,对于后市持观望态度。据中棉行协调查企业数据,12月认为后市乐观向好企业占比为45.92%,认为后市弱势下行企业占比为7.05%。

  说明:中国棉纺织行业景气指数采集自全国近500家次棉纺织企业,参考国家制造业PMI等指数制定方式,通过对多个主要指标加权计算得出,当指数高于50,表示棉纺织行业本月景气程度好于上月,低于50则表示本月景气程度不及上月。


内需转暖、出口逆袭,纺织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整体处于深度调整转型、着重提升发展质量的阶段,2020年受疫情影响,纺织行业也受到了冲击。”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表示,但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纺织行业各项运行指标呈现持续回升走势,下半年我国纺织行业内需市场回暖趋势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降幅从年初超过30%逐步收窄至前11月的7.9%。

内需是否得到改善,企业感受最为明显。线下,赶赴上海参加国内的面辅料展,线上,首次参与电商活动,直接面向消费者群体……最近,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培意的行程表安排的满满当当。“从供应链的‘幕后’走向销售端的‘台前’,让公司营收迅速恢复,实现逆势增长。”刘培意说。内需市场回暖的同时,出口市场则大幅升温。在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出口的拉动作用下,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稳定释放,出口规模接近行业在2014年创下的历史最好水平。

不仅出口总额在增加,出口结构也在调整。“纺织品出口额首次超过服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2.8%,使得纺织行业出口结构发生变化。”高勇说,应该看到,下半年随着海外经济重启,我国纺织产业体系的完善性和供应链运转的稳定性优势显现,服装出口逐步好转,到年底出口额降幅已收窄至6.4%。

高勇介绍,回望“十三五”,中国纺织行业可圈可点。

从规模上看,目前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约占全世界的50%,化纤产量约占70%,出口总额约占三分之一;从综合能力来看,我国纺织产业链从门类品种、产出品质,到生产效率、自主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普遍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根据前不久中国工程院发布的《面向203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研究》报告显示,纺织工业已成为我国在全世界居于先进位置的五大产业之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评价说,纺织科技创新已从“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迈向高质量发展,仍须让创新更强、制造更绿、产品更优

展望“十四五”时期,面对需求总体放缓、国际贸易不确定因素增加,纺织产业应如何应对挑战,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

“必须正视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行业差距,特别是我国纺织业在前沿科技自主创新、品牌及时尚软实力、绿色发展主导能力、国际供应链掌控能力等方面的差距。””高勇表示,要强化制造体系优势,解决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在新格局中开辟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科技创新更“强”,既要造的出,也要造的精、造的好。

“下一步,纺织工业应该解决从造的出到造的精、最终到造的好的问题,真正实现精准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认为,一方面应持续推进研发智能化的高品质纺织装备,提高效率、性能和数字化水平,真正实现自动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另一方面,也积极发展服务型纺织制造,推广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包括远程设计创新中心等,实现以工业批量化手段生产个性化的产品,开拓市场需求。

事实上,近年来已有不少纺织企业深耕前沿技术创新。前不久,在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上,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纺纱智能化改造项目摘得大奖,凭借的便是其开发出的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纱智能制造工艺技术,其首创的“气流除杂、柔性开松”技术,既能提高棉花杂质的清除效率,又能减少棉花在开松过程中纤维的损伤,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生产制造更“绿”,既要对废旧产品循环利用,也要使生产过程节能减碳。

“过去,纺织行业只关心末端污染控制,接下来要推广到全过程控制,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治污。”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认为,采取清洁生产的工艺和装备,尤其是绿色化学品的替代,应成为未来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温宗国提出,从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来看,目前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纺织行业循环再利用的比例仍较低,下一步应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等举措,让企业不仅要为产品质量负责,也对其回收和废弃物处置负起责任。


——纺织产品更“优”,强化全产业链精细加工技术研发,以高端产品开拓市场。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未来纺织业应讲好科学的故事、技术的故事、创新的故事和人才的故事,通过发展高端纺织制成品,提升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地位。

“具体来看,就是要融合新材料、新技术与内需消费升级趋势,开发具有高舒适度、易护理、抑菌保健等多功能的高端纺织制成品,不断提升品质和科技附加值,拓展材料的应用空间,从而开拓新的市场需求。”高勇说。
\
業務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