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在线交易平台,完善线下回收网点,实现线上交废与线下回收有机_香港回收_结合

2020/5/31 9:56:22      点击:564

    世界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以填埋、焚烧和回收利用三种为主。在生活垃圾持续增长和城市填埋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需要首先推动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同时在末端提高回收利用,最终实现“无废城市”的目标。“无废城市”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思路

如果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有限的垃圾处理能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垃圾处理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从环境意义而言,有效的垃圾分类不仅能减少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还能降低填埋与焚烧造成的环境影响,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经济意义而言,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不仅能推动垃圾处理的资源化,释放经济价值,还能增加第三方分类和回收处理、投资企业等的效益,促进发展市场导向的垃圾产业。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产业链条主要包括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环节,涉及多方行为主体以及多个产业,需要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协作,属于处置技术与系统管理相互结合的城市环境综合服务业。在垃圾分类投放环节,执行主体为城市居民、企业人员等公众群体,因此该环节市场化运作的主要目标应是最大程度激发公众的垃圾分类行为。在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等环节,则需要社会资本参与以加强垃圾处理能力,包括增加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等。

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思路如下:一方面,可通过制定实施激励措施等推动垃圾分类投放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公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入第三方企业与社会组织进行资本投资、监督等服务,充分借助市场机制、政府扶持与引导、企业支持等多种力量,共同推动垃圾分类投放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此外,可借助“互联网+”分类回收技术,提高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的效率,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的目标从分类到循环经济逐步推进

根据国外经验,垃圾革命一般分两个阶段、两个目标:第一阶段是通过垃圾分类提高资源垃圾的回收利用,降低末端的焚烧和填埋量;第二阶段是通过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循环率,降低人均垃圾产生率。当前我们的工作重点,应是实现垃圾分类末端处理,定好填埋焚烧的“天花板”以倒逼源头减量。此外,可以借鉴香港垃圾处理经验,制定和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企业产品和包装强制回收,在废电器电子产品以及玻璃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等方面先行推进,加强大湾区“无废城市”区域合作,共同推进发展大湾区绿色循环经济。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处理,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应打破传统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由政府主导和财政投入运营的局面,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推行生活垃圾行业的投资多元化与运营市场化。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条件下,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和杠杆效应,提高绿色项目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集聚更多的资源要素支持绿色发展。可以探索采用第三方治理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实现与社会资本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基于碳普惠的绿色生活方式,依托“互联网+”推进垃圾分类的市场化运作

在市场化运作实施路径方面,可实行“互联网+碳普惠”的垃圾分类回收运营模式,推广回收新技术新模式,鼓励生产企业与销售商合作,优化逆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在线交易平台,完善线下回收网点,实现线上交废与线下回收有机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大湾区内推广碳普惠制试点经验。碳普惠机制,是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公众减排的一种探索,其核心是借助互联网等载体,为公众的低碳行为提供奖励。将碳普惠下的“碳币”转换为垃圾分类中的“积分”,通过正确分类投放或回收垃圾,居民可获得一定的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酒店优惠券、火锅等餐饮代金券、手机流量、水电费抵扣、出行折扣等与居民日常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优惠,以期鼓励多方参与并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作者傅京燕系暨南大学绿色与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
業務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