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衣食无忧的_香港收废品_老人收废品却又不卖,难道废品回收也是一种爱好?

2021/2/5 11:45:51      点击:605

   连日来,记者经常在小区里听到卖废品的和收废品的抱怨“不是原来价格挺高的么,怎么现在的废品这么不值钱了呢?”“收购价都落了,我们也得落啊,最近生意不好干,我们难道还不想价格高点多挣钱么。再这么贱下去,我都不准备收了。”为此,记者走访了一些收购点。在渤海八路的一个废品收购点,收购废品的王师傅给记者大倒苦水,直言生意不好干。


    在王师傅租的小院里,记者发现杂七杂八的废品堆了一院子,前来卖废品的人寥寥无几,王师傅也无心做生意,跟朋友在屋里坐着拉家常。当记者问生意怎么样时,王师傅一脸无奈地说:“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我们生意实在太难做了,许多原来囤货的都赔了不少钱。奥运前铁的价格直上不跌,郭集有个姓孙老板的收购了300吨铁,准备奥运后卖个好价钱。可没想到,奥运一过,铁价却一个劲的跌,就这一下子,他赔了近50万元。你说这生意还有法干么。”

    据了解,从今年9月份开始,废品的行情就一直不好,废铁收购价由原来的2元每市斤降到9毛钱,铜从原来的二十七八元每市斤降到了十块钱左右,报纸由原来的每斤一块一降到6毛。而原来一毛钱一个的矿泉水瓶子,现在只能卖到三分钱。

  “原来废品价格好的时候,卖的人多收的也多,比如报纸把,到我们这卖就是一块一,他们可以九毛一块的收,但现在收购站上收才六毛钱,喊价的余地也小了,人家都还不愿意卖,我们也不愿意收。万一今天六毛收的没拉走,明天五毛了我们就得赔钱,现在收购的废品是随收随卖,不敢囤也不敢压了。”王师傅说。


衣食无忧的老人收集废品却又不卖,堆在家里不仅影响自己的居住环境,而且波及到街坊邻居(见本报10月21日A09版、22日A06版报道),本报连续报道后,引发专家、街道干部和市民热议。

专家:拾荒是一种发泄

昨日,本报记者就富裕型“拾荒老人”的现象采访了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华中师大一附中高级心理咨询师尹邓安教授。

尹邓安说,拾荒老人大都是独居,平时缺乏人际交流,就会产生自闭现象,渴望被关注的老人们,就会把捡垃圾当成自己锻炼和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

垃圾堆在家里,影响他人的生活,而人们会主动关注对自己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因此,老人拾荒事实上是通过发泄的方式来争取大家关注,时间久了,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

他建议,街道和社区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鼓励这些“角落”里的老人们参加;各个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定时进社区为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作为子女,要多抽出时间看望父母。

街道:不如给老人们找点事做

劳动街街道办副主任刘舰介绍,对于“拾荒老人”,他们强调要人性化执法,在清理老人堆积的垃圾之前,城管队员首先会上门慰问,送些小礼品,然后再给他们做工作。

刘舰说,“拾荒老人”经本报报道后,他们开始研究让这些老人成立社区卫生志愿队,或者是参加市容监督员队伍,承担起责任,在责任中找回自信,增加他们融入社会的积极性。

目前,劳动街已经成立了江岸区第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面设施齐全,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

市民:让老人拾荒是子女失职

市民刘先生致电本报称,老人捡废品不卖的现象,实际上是子女失职了,“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注重家庭和亲缘的社会,做子女的却往往因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压力,而把上一代人在生活中一定程度给剥离了。”

市民李先生则认为,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就指望着能子孙同堂,在温馨的家中安度晚年,他希望更多为生计奔波的市民在闲暇时多陪陪父母,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盈利,只亏本,让许多废品收购点干脆“关门大吉”。在王师傅旁边的一个收购点,铁门紧闭,在临近的一个纸品收购点,王女士也直言生意不好做,一车纸箱子要赔一千多块。
   
   在废品收购站门外,记者看到了前来卖报纸的李大叔,他告诉记者,报纸降价厉害,自己都不愿意卖,不过堆在家里又嫌碍事,只有低价卖出去,要不再便宜了就更不划算。

   据了解,废品回收价格下跌的的主要是由于全球金融风暴,原材料需求骤减造成的。原材料价格骤然暴降,旧报纸、烂铁、废铜等的回收价格自然一路下跌。
   
   “钱难挣,要是再这样,过阵子就关门不做生意了”王师傅告诉记者,“我们要交房费、仓库费、养路费,来回摩托烧汽油,冬天门面上点炉子要买煤,费用太高了,负担不起。现在的废品可真是废品了!”
\
業務咨詢